天涯书库 > 坛经解读 > 第五讲、定慧(02)一行三昧 >

第五讲、定慧(02)一行三昧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慧能为大众开示说:“尊敬的听众们,所谓一行三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意思是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是行、住、坐、卧,都要时时按正直的真心自性来行事。《维摩经》上说:‘直心就是成佛的场所,直心就是净土。’不要心怀谄曲,嘴上却表现出很正直;嘴上说一行三昧,,实际上却不按正直真心去行事。只要行直心,对于一切事情的处理都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不执着于名利,这样才有智慧产生出来。凡夫之所以迷惘,就是因为太在乎个人得失,执着于事物的相状,有意去执行一行三昧,将正直说成是常坐不动,使妄念不生于心,还自认为这才是一行三昧。作这样思考的人,与没有生命的死物相同,反而让这个一行三昧所困扰。”

许多净土宗的人对禅宗有一很大疑问:“明心见性之后就能直了成佛吗?”换句话说,一开悟就算成佛了吗?悟后不要继续修行吗?当然不是。这名话的意思是,明心见性的那一刻,顿时就达到了佛的境界,此后的生活中遇到各种麻烦事时,还会退转,还会迷失,还需要继续明心见性,继续修行,一直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成佛呢?要达到不退转的程度,这才取得佛果位。

中国的军事力量在最近十几年突飞猛进,新闻上报道说,我们的歼11安装上了相控阵雷达,这项技术已经完全达到并超过了美国。许多军迷为此欢心鼓舞,误以为中国的战机已经超过了美国,却不知道战机的性能,雷达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还有很多环节,包括硬件和软件、系统集成等。

同样,我们在佛学的修行方面,在断除烦恼方面同样是多方位的,思想上的烦恼就有6大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痴、不正见),此外还有小随烦恼10个(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中随烦恼2个(无惭、无愧)、大随烦恼8个(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这些都要去除。

之所以开悟之后还会犯错,是因为悟的还不彻底,在心的深处还有迷惑,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机缘,它没有表现出来。思想上的认识提高了,可以指导行为上不犯错。反过来,行为上经常按戒律作为,反过来也会影响思想上的认识,只有当思想和行为完全一致的时候,这才是真正成佛的时候,这就是一行三昧。所谓三昧就是入定并生慧的意思。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处在这样的定慧之中,这就是佛。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慧能继续开示道:“尊敬的听众们,成佛之道应该通畅,却为什么始终阻滞不通呢?自己的心念不拘泥留恋于外界事物,成佛的道路才能通畅无阻;如果心念拘泥留恋于外界事物,这就是自我束缚。如果认为常坐不动就是心念不拘泥留恋于外界事物,那就会象当年舍利弗在树木中打坐而被维摩诘诃斥。”

一时开悟之后,又被外界事物所束缚,这种现象佛学上称之为心随境转。真正的开悟不是心被境转,而是要境被心转,是心转境,不能境转心。同样的五浊恶世,心念清净,心量足够大,则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当看到有人为恶时,你会同情并帮助他们;当看到利益诱惑时,你会想到那不是我的。所以,是心转境,还是境转心,关键是心量的大小。真正的明心见性,不是通过理论悟出的一点玄机,而是要以众生为念,时时奉献自己,这才是佛,这样才不会拘泥留恋事物,被事物所束缚。

舍利弗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智慧第一。维维诘只是一位富豪居士,被佛陀高度称赞的一位大菩萨,其修行的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一般的菩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佛的果位。《维摩诘经》也叫《净名经》主要是他的讲述,是禅宗的重要经典之一。

这一段中提及的故事是舍利弗有一次在树木里打坐遇到了维摩诘。维摩诘问:“舍利弗啊!你在这里做什么?”舍利弗说:“我在修定呀!”维摩诘问:“你是怎么修定呀?”舍利弗说:“我就静坐着修定。”

维摩诘居士就问:“你是以什么心来坐?是以过去心来静坐?或是以现在心来静坐?或是以未来心来静坐?若说以过去心来静坐,过去心已经过去了;若是用现在心来静坐,现在心无住啊;若是用未来心来静坐,未来还没有到,你到底以什么心来坐呢?”

舍利弗顿时哑口无言,不知道如何回答。维摩诘居士又问:“你是有心静坐,还是无心静坐?你有心静坐,与凡夫妄想心一样;你无心静坐,与草木、石头一样,你是以什么心静坐呢?”舍利弗又默然了,一句话都答不出来。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慧能紧接着要批评一些不正确的静坐:“尊敬的听众们,有一种人教人坐禅时,要求时时关注自己的本心并保持绝对地安静,身体不动不起,从这儿开始产生一种境象并称之为实证,并以此求得成佛的功德。这是迷妄之人不懂定慧之义,如果刻意照办,将弄得疯疯颠颠。象这样的人很多,又都以同样的方法去教化他人。这样的教学,是大错特错。”

慧能继续开示道:“本来真正的佛教,并没有顿悟与渐修之区别,只是人性有聪明与愚笨的不同。愚笨之人慢慢修行,聪明之人立刻开悟。自己去发现自己本来就有的佛性,这就没有什么智愚、顿渐差别,所以才立顿、渐之假名。”

南怀瑾先生当年传下了白骨观、安那般那(出入息法),这些功法都是当初我们的先辈大德经过思考后废弃不用的内容。为什么要废弃,因为不符合我们的环境,我们有比印度更先进的儒家、道家、易经等文化,吐纳之法也非常的成熟。

印度为什么有白骨观,这与印度的风土人情有关,他们当初在人死之后是不掩埋的,找一块荒地随便一扔就可以了,甚至靠近大雪山的地方,还将尸体放在明显的地方,好让老鹰容易找到。因此,有许多修习头陀行的人,故意找这些尸体多的地方修行,好让自己放弃对世俗荣华富贵的贪恋之心,这才有所谓的“不净观”、“白骨观”功法。

我们中国人修习这些白骨观不容易见效,其原因就是谁也没有真正见过白骨,除非书本上、电视电影上见过。既然没有见过的东西,内观时就不容易出现唯识学上所说的“独影境”。事实上,即使出现了这些现象,最多也就是相当于看了一场电影,受到了一点启发教育。如果将这种现象理解为“实证”,这就是大错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