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蚂蚁金服 > “三板斧” >

“三板斧”

在印度工作了七年多的陈彦,突然发现自己对印度同事的了解远不如想象中那么深入。

2016年2月23日晚,杭州黄龙国际中心,蚂蚁金服印度Paytm(印度最大的移动支付和商务平台)项目负责人陈彦,正带领从印度赶来的同事经历着蚂蚁金服有名的“三板斧”的考验。

“三板斧”是蚂蚁金服的业务共创会的简称。每隔一段时间,蚂蚁金服的业务骨干就会经历这样一场严酷的头脑风暴。每次“三板斧”时,HR会先将参加的员工进行分组,选出组长和副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就特定问题展开讨论,得出的结果会接受公司高层和其他组“严苛”的质疑和PK。这个通常持续三天三夜的业务共创会,因对员工脑力和体力的严酷考验而闻名。在陈彦参加的这次“三板斧”里,他是组长,印度Paytm高级副总裁Kiran Vasireddy是副组长,而组员基本都是印度Paytm副总裁级别的高管。

这是“三板斧”第二天的晚上。

此刻,时针指向了2月24日的凌晨。从24日早上9点开始,漫长的讨论已经过去了15个小时。一个个细如发丝的问题,像藤蔓一样裹住了参加讨论的每个人。刚开始的时候,组员还试图抽丝剥茧地耐心寻找答案,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都极度疲惫,烦躁的情绪开始蔓延。

就在所有人筋疲力尽之际,Kiran Vasireddy突然爆发了:“我不干了,这个讨论我不参加了。”他摇着头大吼道,郁积的不满像火山喷发般奔涌而出。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反对,陈彦有点儿蒙,但他还是下意识地做出了反驳:“不行,今天必须讨论出结果。”

“我们很累,要休息,这样做没有意义。”Kiran Vasireddy是印度Paytm杭州之行的领队,他的抱怨马上引来了印度下属的附和。顷刻间,陈彦的组员开始“倒戈”,二十几个人围在一起,跟随Kiran Vasireddy你一言我一语地向陈彦发难。

“不能走,就剩最后一口气了,再憋一下就出来了。”陈彦力劝组员留下。

在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三板斧”的目的是要让员工在“极限状态”中得到感悟。这种状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促进大家放下戒备心,真实沟通,这种将人逼到极限状态的讨论,每次都会让团队成员有“急中生智”和“脱胎换骨”的领悟。

陈彦的经验是,越到深更半夜,越能产生有价值的思想。晚上12点之后是自由的时间,大家可以回去休息,但往往凌晨四点甚至六点,还有人在讨论。他在参与过的每一次“三板斧”中,都会看到有人掉眼泪,都会感觉到巨大的进步,这样的讨论对团队在短期内将业务打穿、打透很有帮助。

正是看到了这些好处,蚂蚁金服才有让印度Paytm的高管来参加的大胆决定。为了准备这个活动,陈彦花了半年时间。临行之前,他和Paytm的创始人、股东和高管都打了招呼,当时印度方所有人都觉得主意很不错,可是不曾想到,真正到了现场,还是出现了这样的冲突。

双方的争吵持续了半个小时,最后所有人不欢而散。

当晚,陈彦一夜未眠。

2006年,工作了两年多的陈彦,加入一家中资的通信公司之后来到印度。在老东家工作的六年里,陈彦参与了印度无线通信网的搭建。但不管是在老东家还是在蚂蚁金服,他从没有跟印度人发生过任何形式的冲突,也正是因为这样,这次激烈的争吵更是让他难以释怀。

事后,陈彦和HR就这次“三板斧”进行了深入讨论,也和蚂蚁金服的高层多次复盘。

这件事情给了陈彦两个提醒:一是蚂蚁金服和Paytm有不同的组织文化,一起工作时要彼此包容,特别是要尊重当地人的工作方式,绝不能把阿里巴巴的工作方式不做任何改变地强加于人;二是如果想让Paytm高层真正相信两个组织在一起能够产生化学反应,就必须让印度的团队亲身感受,不能只靠说教。

“这也证明我们国际化战略的正确性,我们没有当地人的优势,不可能比本土团队做得更好,我们就是提供弹药和思路。”陈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