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罗辑思维:有种、有趣、有料 > Part Ⅰ “歪理邪说”话能源 >

Part Ⅰ “歪理邪说”话能源

石油永远用不完?

很多观众看了《罗辑思维》之前的节目都会说,你说的都是歪理邪说!我也承认有些观点可能确实是跟通常理解的不大一样,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无非就是提供一种别致的思考角度供大家参考嘛!我也不见得信这些结论,只是在读书过程中看到这些结论,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拿出来供大家参考一下。反正《罗辑思维》扮演的并不是“布道者”的角色,我们只希望做一个知识的“二传手”。

这一期干脆就把“歪理邪说”的特征发扬光大,我给大家讲三个很有意思的“歪理邪说”。

今天抛出来的第一个“歪理邪说”就是:石油是永远用不完的。

听起来太歪了!因为我们从罗马俱乐部[1]的报告开始就一直在告诫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啊,我们必须要保护环境啊!但是真的就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说石油是永远用不完的。

持这样观点的经济学家先让你想象一个屋子,屋子里面堆满了开心果,然后你约一帮朋友进去吃开心果。那么,请问:开心果会被吃完吗?结论是:不会。

因为你刚开始的时候随便抓一把剥开,都有果仁,就高兴地吃了。可是吃到最后你会发现,开心果越来越少,果壳越来越多,也许你抓一千个出来,翻好半天才能找到一个还带果仁的,那么这个时候因为时间成本太高了,就会有一人拍案而起说,我不在这儿找了,我去门口的小店买一袋新的来吃。

@zhimingd89:石油是永远用不完的,因为石油越少,价格越高,最后大家都用不起了。但是一个商品的价格,并不是由它的稀有程度来决定的。如果石油是恒定的,那么只要有能源需求,那么必然是要用完的。另外一个解释是其他替代品会代替它,用更加低廉的价格取代,因此永远用不完。同理还是只要有能源需求,那么必然要用完。另外关于金属的打赌,时间点不对,价格和其他原因有很大关系。缺水,缺什么,这个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你引过来水等方法,这只是谁分布的调整而已,但是总量呢,你用掉了地下水,没了就很难补充的。交易才会涉及价格问题,用掉不用掉,可不管你什么价格。

于是这栋装满开心果的屋子里面,最后底下会沉积出大量的还没有被吃掉的开心果。所以有的经济学家就说,我们假设地球上的石油是一个恒定的量,那么请问,世界上最后一桶石油在哪里?可能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里,或者在某个博物馆里被永久珍藏起来了。那么再请问,世界上最后一百万桶石油会在哪里?答案是,因为它太贵了,所以没有人用得起,就没有人愿意不惜代价把它开采出来,所以它会永远长眠地底下。

当然你会认为这是诡辩。确实,我也觉得它是诡辩。毕竟石油资源的量是一定的,就那么多,最后一百万桶不把它开采出来,跟没有了又有多大区别呢?请注意,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学思维方法,就是经济学家不会从一个稳态,也就是一个固定的值来推算未来的结果,他们会看到所有的要素之间有一种充分互动关系,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对未来做出预测。

最早提出人类会遭遇能源问题是在19世纪。1865年,一个叫杰文斯[2]的经济学家写了一本书叫《煤炭问题》。当时他看到欧洲的工业革命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工业革命主要的燃料能源就是煤炭,而煤炭是会耗竭的,那时候的经济学家忧心如焚,所以写了这样一本书说煤炭会被用完。可是直到今天,即使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源还不算太丰富的国家,我们的煤炭资源还够我们中国人用很多年,甚至最乐观的说法说还够用一千年。

那么从工业革命到今天,煤炭的开采是怎么进行的呢?经济学家提出这样一种理论假说:随着一种资源的使用量的扩大,它的存量就变得越来越少,那么它的价格就会变得越来越高。

@zhimingd89:关于环保,作者的逻辑其实也是对的,但是十分冒险。就像上面的说法,如果在环境完全恶化之前,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品怎么办?这相当于用整个人类的未来来冒险。就像“我可以今天花了所有的钱,因为我明天有工资,有收入啊,所以我不需要储蓄”一样的想法。可万一有一天你生病了怎么办?

价格变高之后,其他的商家就有了两种利益驱动力。一种是大家会有更大的动力投资做研发,让开发这种资源的效率变高,产能变大,比如说石油,比如说煤炭。

经济学家的“十年之赌”

还有一种可能是,科学家或者商人因为获得这种资源的代价变得越来越高,大家就想去开发一种替代性的资源。现在美国人为什么去开采页岩气?那是很难开采的。但是因为石油价格上来了,所以开采页岩气原来这种很不划算的行为,现在在商业上就有利可图了。

很有意思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两个教授打了一个赌。一个是马里兰大学的西蒙教授,还有一个是斯坦福大学的埃尔里奇教授。西蒙教授认为人类发展的进程太可怕了,这个发展的极限是会到的,贵金属资源越用越少,将来的价格一定会涨。而埃尔里奇教授认为这不可能出现,他认为人类会通过技术的革新,利用新技术研发各种替代60产品,这些贵金属的价格不仅不会高涨反而还会下降。

两人争论得不可开交,谁都不肯让步。最后两人决定,干脆各自把腰包里的钱掏出来打赌。在1980年的9月29号,两个人分别购进一批金属,然后以十年为期,一直到1990年的9月29号,两个人约定再见面,到时候看价格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如果价格上升那我赔你,如果价格下降你赔我。就定了这么一个赌局。

@微生活主题电台:《罗辑思维》给了听众一种选择性的知识学习机会,很有趣。不过我也不完全同意老罗的观点,他的很多观点听上去的确非常“歪理邪说”。

你猜最后谁赢了,正是判定资源价格会下降的埃尔里奇教授赢了,据说赢了六万美金。这是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对资源使用的耗竭,因为价格因素,因为商业动能的不断变化,因此资源构成的格局本身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北京水问题

我们普通人没有建立经济学的思维模式,通常只是用简单的加减乘除理解这个世界。比如因为资源的量是恒定的,所以用总量除以我们的用量,从而得出人类文明的存续或发展期限。然而世界往往不是这么简单,比如我们在探讨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个话题,就是大城市的水问题。

经常说中国北方缺水啊,北京没有水啊,所以北京城不能有太多的外来人口啊。很多有北京户口的人最喜欢听这个,为什么?这样就可以让外地人不进京啦,因为水不够用,你们进来了大家澡都洗不成,想多喝一口水都困难。这也就成为北京这样的兼收并蓄的大城市,在排斥外来人口理论上的一个理由。

@三道杠-大队长:我相信多数人在看完后会自行地去思索、假设,至于可不可行,对个人来说不过是值得一鉴的新颖论点;而那些以偏概全一味反对的声音背后所呈现出来的不过是连“假想”都不敢的固执可怜的灵魂。我希望节目不要因为太多反对的声音而改变原本的制作想法,对他们过多地解释实际耽误的恰恰是新思想的传播。

但这样的理由经得住推敲吗?有一个专家就质疑了,你说北京水少,那请问香港有水吗?那里是一个海岛啊,一滴淡水都没有的啊。反对者说,不对,那是因为大陆对香港是有相关政策的,大陆供应淡水给香港。专家又反驳说,那你说迪拜有水吗?那可是在沙漠边缘,我去过迪拜,这样一个全世界最奢华的城市,连冲马桶的水都是蒸馏水。我甚至还去他们的水厂看过,那就是用石油烧海水啊,烧出来的蒸馏水。当然你还可以反驳说,迪拜产油,所以他们可以以油换水。

再来看一个例子,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拉斯维加斯在美国西海岸的内华达州,那里全是沙漠。而拉斯维加斯就是在沙漠中心崛起的一个世界赌城。这个赌城2012年的常住人口达到了两百万,每年的旅游人口达到四千万!你到拉斯维加斯的市中心去看,到处都是五星级酒店,喷泉、游泳池、桑拿中心无处不在。完全不像一个沙漠的中心。那请问它的水又是怎么来的?

要知道,不管一个地方缺不缺水,只要有一个理由使这里发生城市化的聚集,水其实不是一个问题。会有大量的商人看到这种聚集所带来的财富商机,然后用很贵的价格把水引到这个城市。你看北京市民,尤其是那些比较富有的人,他们已经不烧自来水喝啦,直接喝矿泉水。如果人们连两三块钱一瓶的矿泉水都能够接受,那北京还有什么水的问题呢?直接把海水进行淡化从天津引水过来就可以了嘛!

所以在有些经济学家的眼里,一切问题都是价格问题,并没有什么资源量问题。这样的歪理邪说,听一听,没准对你建立某种经济学的思考思维方式有所帮助。

看完这段话可能有的网友又要开始骂了,你就是替富人说话,富人可以喝得起矿泉水,我们穷人喝不起怎么办?你还真别骂我,这话不是我说的,是经济学家们说的。当然我认为你也不能怪经济学家们,你把经济学们家骂了,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未来该来的还是得来。俗话说得好:“雄鸡一唱天下白。”就算把公鸡杀了,天该亮还是得亮。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他们说得耐不耐听,关键是你得听听他们说的这个理儿,到底对不对。

罗胖荐书:《看不见的心》

作者:【美】罗塞尔·罗伯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