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罗辑思维2:有种、有趣、有料 > PartⅠ 互联网时代读书的方法 >

PartⅠ 互联网时代读书的方法

坍塌掉的知识金字塔

罗胖每日微信精选

△好人

我的一个娱乐记者朋友告诉我他的经验,当一对名人夫妇突然出来秀恩爱,那就说明他们的关系肯定出问题了,干脆发扬狗仔精神盯住了,没准就能发现好新闻。在这一点上,道德和爱情有点像,当道德是一种默默浸淫的时候,道德是最容易生长的。当有人大声吆喝道德的时候,当道德批判处于亢奋状态的时候,不仅不能增进道德,反而会召唤出一大帮有恃无恐的伪君子,道德败坏和道德危机也就不远啦。如果还听不懂这段话,那就一边看看关于名人嫖娼的新闻,一边到百度上重温一下老子的那句名言: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今天咱们说一点特没劲的事:读书。

先说一个段子,据说有一年北大开了两门选修课,一门植物学,一门动物学。植物学老师比较鸡贼,上第一堂课时就做广告:我建议大家还是选植物学。为啥呢?你想校园里这么多花花草草,包括那些像花一样美丽的女孩子。约会的时候你能告诉她: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草,显得多有学问啊!你学动物学有啥用呢?总不能天天去动物园谈恋爱吧?你在动物园里追上的女孩子能是什么样的呢?此言一出,果然广告效果非常好,动物学选修课没有什么人,植物学这边倒是立马人满为患。

这个场景生动地告诉我们,传统的知识构成和我们要面对的未来世界的知识构成有什么区别。原来“schole(school的词源)”这个单词是休闲的意思,就是雅典城那帮吃饱了没事干的人,天天跟着苏格拉底在城里转悠闲聊。他们不是学习而是休闲。读书是人们吃饱喝足后追求的一种精神享受。

可是近代化以来,教育不再是这么回事儿了。教育已经变成人类一项沉重的知识负担。因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个门类的知识疯狂增长,知识变得越来越沉重,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体系把这些知识给年轻人灌下去。

罗胖每日微信精选

△共识

好人和好人之间未必处得来,褒义词和褒义词之间也未必能够兼容。比方说吧,真理和民主这俩词儿听起来都挺棒的吧,挺好的吧,但其实在民主社会里是没有真理这回事儿的。嗯,有什么呢?顶多有共识。共识可不是真理呀,共识可能是说服的产物,也可能是妥协的产物,它只是一种暂时的摇摇欲坠的平衡,它不可能是终极的发现。所以这就可以理解我们身边有些人为什么在网上经常愤怒地骂人,他们的愤怒可以理解,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在捍卫真理。那什么时候他们就可以变得不愤怒了呢?就是当他们放弃真理,转而追求共识时。我这辈子还从来没见过一个追求共识的人变得蛮不讲理呢。所以在网上骂人的人不是负磁场而是有病。什么病?真理病。

在近代以前什么叫孩子?就是未成年的人,那时没有少年教育和儿童教育这些概念。但是随着现代化教育出现之后,我们就觉得孩子是一个罐,从小罐到大罐摆成一排,然后往里灌东西,越大灌的东西越多,越分门别类。所以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博士、博士后这样一个非常漫长的金字塔阶梯,让一代代年轻人去攀爬。

可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个金字塔轰塌了,变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碎片。我们发现,现在获得知识没那么困难,干嘛非得一路往上爬呢?

清华的保安都可以上研究生了,一个叫当年明月的海关公务员也可以写出一本最受欢迎的明史,任何人都可以自学成才,而这些其实都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

它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知识重新回到悬疑和场景。什么是悬疑?要知道整个知识体系在建造的时候,都是按照问题去建造的。比如说原始人学数学,二以上的就算不清,一知道,二清楚,三就不清楚了,三以上的都叫三,古汉语中就用三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最开始的数学能够把计数这个事情弄清楚就行了。比如打了一头牛,两只羊,三头鹿,然后计个数。数学史上的每一个发明都是针对当时的具体的问题。可是到我们学数学的时候,老师从来不讲这些,只是拿一些方程、公式、定理让你去背。

背书这种方法,在传统社会是可以的。司马光就告诫年轻人说,读书一定要背。为什么要背呢?你把书背下来,你就有很多闲暇时间去消化,比如在床上睡不着的时候把背熟的书像牛反刍一样倒出来琢磨。

孟森

商鸿逵

你看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治学,目不窥园几十年,非常用功。我还记得孟森先生一篇小文章中有一个小段子。他带了一个叫商鸿逵的研究生,后来也是著名的明史专家,有一天孟森到公寓去看商鸿逵。看完之后说挺好的,临走的时候指着门后一个痰盂说,平时就在这儿读书,不要出门了。为什么?就是说,你上厕所就在痰盂里好了,每天倒一次痰盂,剩下的时间就不要出门了。

种下兴趣的种子

再比如明史专家吴晗先生,他从大学时代就开始编一本书,叫《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皇皇巨著十几本。那是可以完成的,一旦完成以后,他就占据了学术金字塔的顶端,他就是专家了。

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那时候做学问是可以这样的,因为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一个人目不窥园几十年,他是可以把他学的这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的。可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你觉得还有可能吗?那么庞大的知识总量你怎么去攀爬?如果再用过去的传播手段和学习手段,它会把人压垮的。古人老说一句话“君子格物致知”,就是说要穷尽物理,所有的事情的原理我都得知道,所有的物体里面的性状我都得知道。你看王阳明“格”竹子,“格”一根竹子都吐了血。现在你弄一个iPad格格试试,那还不得格死了去。

用传统的治学方式来吸收如此庞大的知识总量已经不可能了,那怎么办?这就回到我们前面讲的,从自己的应用场景出发来重新构建你的知识世界,这是读书的不二法门。工业社会强行地把知识大卸八块后给我们灌下去的,可是实际上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难道不应该根据应用场景,根据当事人的具体困惑和困难,一点一点堆积出来吗?

我还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学高数和微积分,从导数开始学起。文科生学高数真是造孽,一学期下来一脑子雾水和浆糊,最后我生拉活拽总算是考了一个及格。但是说实话,我真的理解什么是高数和微积分是很多年之后业余学了一点经济学,才明白原来数学的微积分是解决变量和趋势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翻开经济学的书里面有那么多微积分的公式,因为经济就是解决未来发展趋势的。可是这对于发明微积分的牛顿、莱布尼茨来说,这不是问题呀。这就是传统的知识结构和我们的应用场景之间的脱节。

传统的知识建构还有个毛病:所有的这里面培养出来的精英和知识都只告诉你结果,而故意隐去他为什么关心这个问题以及得出这个结果之前艰难而有趣的过程。比如著名的数学大师高斯,同时代的人评价他说,高斯就像是一只狡猾的狐狸,他用尾巴把所有他得到这个结果的痕迹扫得干干净净,最后就给你一个非常完美而漂亮的知识结果。这就是传统的知识体系。

现在我们主张怎么做?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应用情况,用你的兴趣把自己的心当作一颗种子,在你的环境里种下去,然后寻找你最需要的东西,一点一点的生长,而不要囿于传统工业社会里一个一个的学科分类。

罗胖每日微信精选

△靠谱

承蒙一些朋友看得起,经常在微信平台上就人生的一些重大选择征求我的意见。但是说实话啊,就我现在这智商,真的不足以帮你做出判断。我们这一代人之所以经常陷入迷惘,往往就是因为传统社会关于什么是正确的标准正在大量地变成扯蛋。人生道路嘛,原来是一条登天小径,你往上爬就是了,但是现在变成无数条林间小道,走哪条都可能对,走哪条也都可能错。那怎么办呢,我自己的方法是这样啊。就是不再向外界问一件事是不是靠谱,而是向内问。我通常会问这样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做了,我会不会后悔。第二,如果我没做,我将来会不会不甘心。除了这两个虚头巴脑的标准之外,我也想不出更靠谱的坐标了。

罗胖是怎么读书的?

罗胖每日微信精选

△大学

昨天微信后台上有朋友问我,大学生活应该怎么过。我觉得只有两件事情是非做不可的。第一件事情是阅读,注意哦,我说的是阅读,不是上课。尤其是一些大部头的基础经典,这个时候不读,一辈子也许都没时间读了,比如说通史哲学史艺术史之类的。再有一件事儿呢,就是谈恋爱。在不久前的现场演讲当中,有一句我准备好了的话,但现场给忘了。那就是“选无能,往往是因为爱无力”。在未来世界里,没有爱的能力的人,是在所有事情上都找不到方向的。其实,人人都是产品家,人人都是创业者。你的第一个产品就是给周围人提供一个有魅力的自己。所以,把自己销售给一个妹子,或者是帅哥吧。这是成功的第一步,这事儿比上课重要。

我小时候读《岳飞传》时心里就存了一个疑惑,觉得宋代的皇帝也太傻了,怎么定都汴梁呢?这个地方叫四战之地,一片大平原周围没有任何屏障,金军的快马只要渡过黄河,几天之内就能杀到城下。只要稍微把都城往西挪一点,挪到洛阳,四周就有山河之险固可以据守。这两个地方现在都在河南省,能有多远呢?当时我就觉得不能理解,然后去找史料看,发现原来是因为漕粮的关系。

宋代的汴梁统计下来大概有一百五十万人,这还不包括军队,实际上当时全国最主要的兵力全部集中在汴梁。《水浒传》里说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么多人每年要消耗多少粮草呢?据史料记载,在宋真宗时期一年运到汴梁的粮草最高峰达到七百万石,一般年份均衡在六百万到六百五十万石之间。这么多粮草要运到没有运河的洛阳,自然是不行的,所以只好把京师定在汴梁。

接着我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宋代要集中那么多军队在汴梁呢?找答案又找到了,原来是宋代皇帝在立国之初就定下国策,叫“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宋太祖有鉴于五代时军阀战乱、地方割据,把所有军队和国家的所有精华全部聚集在都城,这样地方那些枝干上就无法产生逆反之心,从而形成对中央的挑战。

等我读到宋代的政治史,看到了很多历史典故。比如说因为宋太祖的家是洛阳的,他就喜欢洛阳,老想着把都城迁到洛阳*。有一次他跑到洛阳,有一点不想回去了,就跟大臣们说:我就在这儿办公了,你们都跟过来吧。他的弟弟,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当时的晋王赵光义,就跟他讲这样不行的,定都汴梁这是基本国策。宋太祖说,定都洛阳我都觉得不好,干脆咱挪到长安算了,这就叫“去冗兵以安天下”。我到长安之后,就没必要养这么多破兵了,这样不就给天下的财政减轻很多负担吗?但晋王说,“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如果没有这个政策,我们就会重蹈五代时期地方、藩镇割据的战乱局面。后来宋太祖想了想,最后下定决心还是定都在汴梁。

小编补充:宋朝时设有四京:东京汴梁(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北京大名府,而现在的北京则是原来的幽州。南宋的赵构,就是在南京商丘即位的。

宋太祖赵匡胤

这时候我心里又出现了一个疑问,汴梁周围不都是平原吗,都是产粮区,为什么养不活一个京师的居民和军队呢?后来发现原来中国的经济史上自唐代后有一个潮流,就是经济中心越来越往江南集中。据说在明清的时候,苏松二府的田赋就半天下,当然这个有一点夸张,但至少苏州府一府向朝廷供赋的钱粮就超过了整个浙江省。

其实在我的读书生涯中,我从来没有完整读过一部中国经济史或政治史。但这不重要,我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把自己心中的悬念当成一颗种子种下,发芽、生长、开枝散叶,然后一点一点寻找答案。

很多人说罗胖你是怎么读书的?你怎么都记得住呢?很简单呀,因为这是我找来的,我从来不读书,我只查书,查到的东西都是我问的东西,自然就记得住。就像大家看美剧《急诊室的故事》,你就能记住很多急诊的技巧。其实你不是医学院的学生,你从来没有受过系统的医学训练,但这有什么关系呢?知识像你在海边捡拾起来的小贝壳,它们会内化在你的生命里。

所以,我们不要再去盲目攀爬那些金字塔了,跟着自己的心,跟着心中的悬疑走,编一部终其一生属于你自己的悬疑剧。

小编补充:北宋的军事:“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北宋的军事部署,遵循的是“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宋朝初期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蕃兵等四种。禁军是中央正规军,一半以上的人数驻防在京师以及附近地区,厢军乡兵分布在全国各个要冲地区。蕃兵由边区少数民族组成,驻守于边界。北宋对辽、西夏基本采取被动防守,因此边境只驻守少量的禁军。禁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待遇也最为丰厚。因此战斗力是最强的。这样,保证了中央对地方军事的优势,解决了长期的藩镇割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然而也造成了地方军务的薄弱。

罗胖荐书:《新华字典》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1998-6-1

推荐语:罗胖最推崇的书,你一定会读,但一定不会从头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