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罗辑思维2:有种、有趣、有料 > PartⅡ 一个人单挑整个世界 >

PartⅡ 一个人单挑整个世界

“资本”的魔力

未来的世界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回头看看人类社会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罗胖每日微信精选

△问题

经常遇到人问这样的问题:我想去大城市又舍不得现在的工作、家里人还不同意,怎么破;我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计划但我没法说服老板批我预算,怎么破;我又不想节食又懒得锻炼还想减肥,怎么破?哦,“怎么破”这个词真是这两年现代汉语当中出现的一朵奇葩呀!它意味着你用一堆前提条件把所有的出路都给堵死,然后坐在高墙下一边哭诉一边等着人来救你。说白了,都是小时候做数学应用题落下的毛病。怎么破?很好破呀!去说服家里人,去说服老板,去节食去锻炼,或者干脆认可自己是个胖子别再烦恼,不就破了吗?这个世界除了死亡无法避免,生命中其实没有什么必然的前提,一般来说你的问题就已经包含了答案。

一直有个底层的动力在驱动人类社会发展,这个动力你可以称之为交换,也可以称之为分工,也可以称之为协作。每一个人摆脱自己的肉身和他人进行合作,不管是做买卖,还是结成像“罗辑思维”这样的社群,不重要;重要的是摆脱自己的肉身和他人进行协作。在人猿相揖别,我们走出穴居的那一刹,正是这个机理在起作用。

人类很可能是世界上最笨的一群猴子,因为当东非大草原的森林因为季节的变化、气候的变化退却的时候,那些强悍的打得过同类的猴子继续在树上生活,它们有阳光下的地盘。而我们人类的祖先呢,则是一帮悲催的弱智,我们不得已,迈着还没有完全直立的双腿,佝偻着身形,在东非大草原上继续悲催地活着。但是我们学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交换,今天在非洲的腹地原始人的墓葬里,我们还能看到那些海边贝壳编织出来的装饰物,很显然是通过一站又一站漫长而频繁的交换,来到了大陆的中心。

我看过科学家做的一个试验,把一只猩猩和一个人类的婴儿放到一起培养,在两岁之前他们智力差距实际是不大的。最大的差异发生在哪儿?就是交换的意识。

一个人类的婴儿在很小的时候,如果他有两只苹果的话,他就会用其中的一只去换你手里的那只香蕉,而猴子不会。猴子只会说我要我要,它不会拿自己手里的苹果去交换,这是人和猿最重要的差别之一。

在18世纪的晚期,一个叫亚当·斯密的老头到一家做针的作坊参观,他看到了惊人的一幕。然后他把这一幕当作一个故事和典型的例证。他说这家工厂不过20个工人,他们分成十几道工序去做针,有的人专门磨尖,有的人专门包装,每天这20个人可以生产48000根针,但是如果让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参与分工和协作,而是自己把一根针从头到尾做完,即使是一个熟练工人一天绝不会超出20根针的产量,甚至连1根都造不出来。那为什么会产生几百倍甚至是数千倍效能的提升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分工了。这个故事写在《国富论》的第一章,从此成为经济学大厦最坚实的一块基石。

凯恩斯讲过一句话:经济学的道理千条万条,如果说有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的话,只有一条,那就是分工产生效能。

罗胖每日微信精选

△需要

昨天有个年轻人问我,我刚刚大学毕业,现在面临租房,到底是租差一点的城中村的房呢,还是租远一点,但是条件好一点的郊区合租房呢。我给他的回答是这样,我建议他去租更方便交到朋友,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的房。差一点或者远一点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可以克服的缺陷,但是如果社交圈子只能在公司或者网上,那就很局限视野了,而这对他未来的发展可能是更为重要的事。今天之所以提到这个,其实我是想说,我们在陷于两难处境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更为重要的选择因素。就像我一个朋友吧,老板让他在挣得更多和干得更清闲两个职位之间选,结果呢,他选了最能照顾家庭的那个。哎呀,这才是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人呐。

当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历史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今天我们正在遭遇的是什么。

到工业革命时代,人类的分工在亚当·斯密观察的这种工厂规模越来越大。每个人都想获得自由,我个人都需要自由协作的机会,于是他们走出了苏格兰的高地,他们来到了伯明翰、格拉斯哥、伦敦这样的城市聚集。他们依靠的不是简单交换生意的力量,而是被资本的力量重新组织起来。就像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讲的那样,短短的几十年里人类从地底下呼唤出来的财富超过此前几万年的总和,人类迎来了一个财富暴涨的时代,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但是与此同时,马克思发现人们不是明明获得了自由吗,为什么转瞬之间又沦入了不自由呢?你摆脱了领主和老爷,摆脱了脚下世世代代从来不曾离开过的土地,但是你现在仍然在伦敦的贫民窟当中啼饥号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想了解具体的情况,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叫《伦敦底层社会》的书。

百年前的伦敦底层民生照图片

那么人类为什么会沦入这样的底层和悲催的境界?马克思给出了一个答案叫“资本”,那他的答案对不对呢?回头我们再说这个话题。

马克思是互联网祖师爷?

我们这一代人遇到的社会的转型和马克思当时观察到的不一样,因为形成我们协作方式的底层力量不一样了。在农耕时代,让人类结合起来形成社群的是血缘关系,或者说从属于一个比较大的整体。欧洲领主土地上的农奴和中国人的血缘关系网都是人个从属于整体的例子。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说: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从事生产的个人就越不独立,越从属于比较大的整体。

就拿中国人来说,我们离开了自己生活的村庄,去京城或者在江湖,我们都会结成一种叫“亚血缘”的关系。到京城赶考我们会认同乡,同榜的进士我们会认同年,沦落江湖时我们一定要在某个门派当中亲热地喊一声“师父、师娘、师姐、师妹”,每一个人都从属于这样血缘式的共同体。而工业社会是用资本财大气粗地把这么多人、这么多机器、这么多产能捏合在一处,形成庞大的组织。

小编补充: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曾这样说:“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往返,大陆一洲一洲的垦殖,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底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试问在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竟有这样大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面呢?”

可是我们这个时代凝结我们的是什么?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底层的技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发酵,它叫互联网。互联网是什么?今天我们理解互联网,就是给我们提供各种便利的工具,不管它是QQ、微信还是电邮。但实际上互联网的本质在当年马克思那儿就已经讲得清清楚楚,马克思是互联网的祖师爷(这是我的个人发明),你听着好像是奇谈怪论。

马克思确实讲过一些当时的人听不懂的话,比如说他在1846年写过的一本小册子《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就提到了:到共产主义那会儿的人啊,上午打猎,下午耕作,傍晚捕鱼,吃完晚饭之后写大批判文章,这就叫共产主义*。马克思一生的著作当中屡次提到共产主义,可具体描述似乎仅此一处,当时的人怎么可能听得懂?1846年是欧洲工业革命刚刚结束的年份,工业革命给人类所有的教益都是分工产生效能,怎么会分工产生模糊化呢!不可能。但是这个事情就这样发生了,马克思就这么写了。听不懂吧?

小编补充: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在讨论未来理想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时,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第二件听不懂的事情是马克思号召大家打烂一切组织。要知道马克思讲的可是公有制。什么叫公有制?就是所有那个时代存在的组织样式全部都不要了。不要看你们小时候都是受共产主义教育长大的,有谁看过《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认为所有的组织都没必要。巴黎公社1871年起义,悲催地让马克思来指导,马克思说不要有常备军,不要有法庭、警察、监狱、军队。给工人发枪,成立工人纠察队就可以了。结果打败了。

可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回头一看马克思当年所有对未来的预测是不是今天都实现了?

网友吐槽

@谢洛米31330328:

我觉得有些观点很牵强,比如分工协作。一个人早上发微博,上班工作发邮件,空隙订淘宝,这只能说明现在人更加自由。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选择性很多,本质仍在分工协作。再谈到手机、奢侈品,其实都脱离了本质。但是罗胖说的互联网时代,包括机会并不总是在最顶端,我是很赞同的。但其实这个观点谈不上很新颖。这个演讲的尝试不是太好,很多大道理,很多感染人情绪的话。其实往往就不能很客观很理智,还是多讲讲书本上的知识是比较好的。节目的宗旨就是给观众读书。

第一,人的分工正在模糊化。一个典型的网民,早上睡眼未睁,从床头柜上抄过手机发微博的时候,他就是社会评论家。当他到办公室里打开电脑处理几十封上百封邮件的时候,在每一个邮件里他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样,有的时候他是主导者,有的时候他是打酱油的。趁老板不在的时候赶快打开淘宝去下几个单子,很多公司的前台主要任务难道不就是收淘宝的快递吗?你会发现每一个人的身份随着他参与的每一件事、发一条短信、在微信群里聊一次天、参与一次邮件的写作都发生了变化,每一个人的身份已经不再确定。

无组织的组织这种事情是不是也在发生?有一个神奇的中国式的发明叫“字幕组”,当一部美国电视剧播完之后,有人把高清片源运回国内,有人从某个地方拿到原版字幕,然后四十分钟的电视剧分配给全国几十名网友,通过互联网进行协作,每个人翻译一分钟,然后有一个总主持人最后把大家的劳动成果压制成一部高清片源。我见过的最神奇速度是三个小时高清字幕版上线。在这个领域里有激烈的竞争,可是没有一分钱的报酬。

这件事情原来是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要招很多正式编制的翻译,用至少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现在就这样用无固定组织地用三个小时神奇地完成了。

马克思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在工业革命还没有彻底完成的时代,就看到了这个社会的走向。人类获得了自由,但是因为组织而沦入了不自由。怎么办?不是把机器砸掉,回到原来的农耕社会,回到不自由。而是往前冲,继续追求自由,直至把组织对于自由的桎梏也拿掉,这就是马克思的解决方案。只不过那个时候他不知道什么叫代码,不知道什么叫做互联网,他不知道他所有的构想是通过一种叫互联网的技术就这样实现了。

不当硬盘当U盘

理解互联网不是要我们去理解今天的技术,也不是听现在所谓的互联网专家在那里谈互联网。我们必须深入到人类整个历史进程的深处,你才能看到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把我们推到了今天。是重新协作,换一种组织的方式。

罗胖每日微信精选

△不同

昨天看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据说,二战的时候英国空军部队有一个规定,战斗机的皮革座椅要用骆驼的粪来擦洗保养。后勤兵多年一直以来都这么干,但不知道为啥,后来才知道,原来当年英军在沙漠地区作战的时候,需要骆驼运输,可驾驭骆驼的皮具是牛皮作的,那个味道骆驼闻着很不爽,赖着不走,没办法只好用骆驼粪擦皮具,盖住牛皮味。结果呢,这个习惯就一直被当作金科玉律沿袭了下来。等到骆驼换成了飞机还没变。其实生活中多的是这种盲目的沿袭,昨天我就在一家民营企业看到一份文件,红头的哦,结尾写着“总经理办公室宣”,大大的宣传的“宣”字。哎,时代不同了,该改变就变变吧。

互联网组织的方式和传统工业组织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呢?太多了,比如说传统的工业方式需要资本,今天干事还需要资本吗?中关村有一个女孩说我有一个开咖啡馆的梦想,但我没钱,怎么办?于是几百个人响应,这个说我出五千,那个说我出三千,于是开了一个咖啡馆叫“很多人的咖啡馆”。每一个小股东都带自己的朋友去,以至于这家咖啡馆的生意非常红火,这个咖啡馆甚至不需要服务员,因为两百多个股东,每个人都争当一日服务生,想轮到机会可能得大半年之后。看到这样的故事,所有的风投、PE哭的心都有,因为资本有可能在未来不再起作用。

什么是互联网?你看我们“罗辑思维”视频最后一刻出现的那个slogen,叫“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这不是我们的发明,这几个字白纸黑字地写在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上。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个人类罕见的伟大的智者,他穿过一百多年的历史迷雾,替我们看清楚了明天的模样。

公司的机能通过一单一单的外包型的生意、契约,正在向外面转化。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你如果想开一家公司,你可以没有人力资源部门,因为可以外包;你可以没有财务部门,因为可以外包;你可以不买办公桌椅,因为可以租用,你可以不养跑腿的,因为有快递。你甚至可以没有办公室,因为可以外包。所有这些人类原来不得不通过资本聚集起来,才能进行经济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一系列的规范法则正在发生颠覆。

网友反对:

@Dresslessleep:

没有组织,你能一个人生产一台可以和iPhone媲美的手机吗?能一个人写一个Windows吗?能一个人拍一部阿凡达吗?布加迪威龙的诞生,是全世界多少拥有顶尖技术专利的公司共同研发与生产的,更不用说美国F35这样的世纪大工程。世界给我的感触恰恰相反,越来越专业的结果只能是一个人能做的事越来越少,想真正做出成绩的人,恰恰是更需要组织,而非远离组织。互联网对社会精英来说永远是工具,对平庸的人才是生活。

@左手佛法右手武功:

说得真好,不赞同的是网络没有消灭组织,只是让组织的分工变得更细。网络消灭的是渠道,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网络让之前那些巨头的“卡位”变得毫无意义。准入门槛的降低,供应链的充分协同让小人物凭借少量的资源就可以撬动市场,网络的公开性、透明性使特权和垄断成为不可能,从而将所有人拉到了同一起跑线。

我从前年开始就彻底放下管理学的书,不再看它了。因为我知道终究有一天,整套的知识体系会发生崩塌。我向前去看的那些东西恰恰是一个人怎么通过最小的组织方式去整合最大规模的社会资源,来形成大家共同乐意去做的一个社会成果。这也是今天我们邀请了三百位朋友来到现场,呈现给大家看的一个实例。

在组织内你所能获得的资源是那么地狭小,只有你的Boss能给你,衡量你价值的方式就是Boss今天的心情和他出于偏见给你打的那个分数。

我五年前离开央视的时候,曾经惶惶不可终日。但是我发现当你来到水里的时候,市场很快会给你的价值打分,而且市场会通过价格和你的舒适度两个指标不断地牵引、影响、偏转你的行为,让你找到你的价值最容易发挥而且获得最高议价的方向和空间。而在传统公司内你永远没这个机会,你遇到一个混账的老板,你的青春就将被摧残几年。还记得那个著名的段子吗?当你在猴山上往上爬的时候往上看全是红屁股,往下看全是笑脸,往旁边看全是耳目,这就是各位的生存状态。

现在在大学生里面普遍存在一种选择的困惑,是去创业,还是去就业?一方面学校给我们开招聘会,另一方面学校给我们开创业大赛。错了,就业是加入组织,创业是自建组织,而我主张的方式是什么?是不要任何组织,以个人的方式面对整个世界,这是符合互联网的整体趋势。

如果你看过我的视频你也许会对我的一个观点印象深刻,那就是不要去当什么狗屁硬盘,因为它被装在了主机里。要当什么?U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这是我们的未来,让那些恐惧失业的人继续留在恐惧当中,让那些传统公司内的人继续在漫长的猴山上攀爬,让那些自己年纪轻轻啥也不会的人就试图管理一家公司,想着在华尔街上市的梦。让他们去做组织的大梦吧。看清了互联网未来趋势的人,我们一起向前走。

网友反对:

@pklidy:

罗胖的U盘理论虽然比较精辟,但作为夹缝中的80后,还是不敢苟同。并不是说我就赞成所谓的“在组织中”生活的方式,而是对于绝大多数的80后来说,结束学生生涯就开始U盘化的生活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现在的“罗辑思维”不也是一个团队创造的吗,罗胖再厉害,不还是要依附于自己的团队吗,这样的团队不也是一种组织的形态吗?而如果把这个团队理解成一个大的U盘的话,也可以接受,这可是罗胖多年工作所积累的人脉、资源才能完成的。如果把罗胖比喻为U盘的话,我们这些80后充其量也只是没有太大价值的软盘,需要不断扩容,不断升级之后才能成为有价值的U盘。这个扩容、升级的过程还是需要融入组织去完成的。

罗胖荐书:《伦敦底层社会》

作者:【英】托马斯·霍姆斯

出版平台:豆瓣阅读电子书

推荐语:在大英帝国最蒸蒸日上的时代,那些失败者过着地狱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