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那些说不出的慌张 > >

故事走到这里,多半应该抒写一位个性鲜明、至今水土不服、仍在鞠躬尽瘁的文人官员,这也是我能强烈感受到的主人公的意图。但它不能满足事情的多层意义。

2012年,发生了许多戏剧性不输《哈姆雷特》《麦克白》的真实事件。事件的一幕发生在此岸知识分子中间,他们大规模地拥抱一座地处西南的城市和它所代表的思潮,在剧情高潮处,人们已无法辨识信仰还是投机,理性还是狂热。雷蒙·阿隆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中曾经展示过作为一个阶层的知识分子遇到重大政治问题之际,是何其无能与天真。事情假装过去了。翻翻历史,无论哪种思潮,无论左右,情形何其相似。我无意过度开掘,但至少应该试着探一探:民主在台湾,究竟是什么。即使我能借报道一角暗示它在民间和政治结构里的不同含义,仍然回答不了这个百年命题:它在我们这里,会有戏吗?

这是我想种在文章最底下的东西。上面铺一层,是龙应台在角色转变中的挣扎——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再铺一层,是她的音容笑貌、举止性情,为人师友或母亲,一个活泼泼的女人。

我记得交稿给对方“看一下”——这是一个好习惯,不代表你不能独立写作;假如你立得住,会得到相应的尊重和有益的指点——之后,收到多方回复,其中龙应台越过秘书的第一时间回信是:

关于描述篇——从多如牛毛的资讯、观察、细节中,你可以“炼”出这篇描述稿,真是难得的功力。我几乎一字不改。除了最后一句,是考虑台北的现实状况而修。因为你的文字好,归纳功夫高,我省事了,真高兴(青霞竟然说得那么一针见血,她的智慧是天生的……)

关于问答篇——“地雷”太多,所以做了比较大幅的修改……

我当然觉得原先的回答更直截一些,有些段落,我又放回去了,在掂量过对主人公的影响之后。

时隔半月,报道终于刊出。龙应台又来一信:

能刊出,真不容易。被你们的用心感动。……

我想了想,转发给领导。真正如履薄冰的,是他们。

写于2012年11月,为《南方传媒研究》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