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特斯拉之父:埃隆·马斯克传 > 第六章 异端——制造火箭的革命 >

第六章 异端——制造火箭的革命

与国际宇宙空间站的对接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火箭“猎鹰”的名字出自十分受欢迎的电影《星球大战》中的“千年隼”号。众所周知,“千年隼”号是由哈里森·福特扮演的韩·苏罗操纵的宇宙飞船的名字。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火箭后面的数字“1”和“9”分别是第一级火箭搭载的“灰背隼”发动机的数量。

2012年5月22日,“猎鹰9号”被运到了位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的发射台上。“猎鹰9号”在9台“灰背隼”发动机一齐点火之后,伴随着轰鸣声发射升空。火箭飞行得很顺利。发射大约3分钟后,火箭第一级成功分离。这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第二次为商业轨道输送服务计划的飞行,火箭搭载了“龙飞船”。火箭发射升空约1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但是,这些都是“猎鹰9号”二号机已经到达过的地方,“猎鹰9号”搭载的“龙飞船”要去的地方,还是未知的领域。

“龙飞船”按照原计划绕地球飞行,美国东部夏季时间5月25日9时56分,它被国际宇宙空间站的机械臂抓住,11时2分成功完成和空间站的完美对接。这一壮举令全世界震惊,人们惊喜、狂热。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竟然做到了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私人企业研发的宇宙飞船实现和国际宇宙空间站的对接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取得成功的埃隆向全世界宣布:“任务最重要的一部分取得了成功,我们很兴奋。”“龙飞船”搭载了包括宇航员在空间站内使用的衣服、实验品等共计500千克的物资,5月31日4时7分,成功运送完这些物资后,“龙飞船”解除对接,之后进行轨道脱离喷射,进入大气层,11时42分落在临近加利福尼亚的太平洋洋面上,安全返回地球,这样的壮举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每个月都发射火箭

2012年10月7日,“猎鹰9号”的4号机搭载着“太空探索技术公司CRS-1”在卡纳维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了,这是基于和美国宇航局签订的商业补给服务进行的第一次任务,这次任务是搭载宇航员的必需品和试验用的材料,将这些重量超过400千克以上物资运到国际空间站。

但是,在这次发射中,“猎鹰9号”机体在上升的过程中,9台马林发动机中的一台由于压力偏低发生异常。在这种尖端科技中,一台发动机出现问题就是大事。但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工程师并不慌乱,他们顺利地使出现问题的发动机停止了运行,并且通过剩余的8台发动机的正常运行解决了这一故障,相关人员也终于安下心来。

在设计时,技术人员就考虑到了“猎鹰9号”的发动机出现问题时不影响正常飞行的应对方案。“猎鹰9号”就是按照这样的理念被设计出来的。这次的发射恰好验证了这一设计。

埃隆十分高兴,但和上次成功时的自满不同,这次他谦虚地说:“虽然‘龙飞船’完成了和国际宇宙空间站的对接,但还有好多事情要做。”

“龙飞船”不仅搭载了“CRS-1”,还搭载了美国轨道通信卫星公司的新型通信卫星的原型“OG2”。但是,由于第一级的一台“灰背隼”发动机压力过低,“OG2”进入了比预定轨道更低的不稳定轨道,结果,四天之后,它坠入大气层烧毁。实际上,这是基于优先考虑运送“CRS-1”的合同内容而做出的决定。

虽然有不成功之处,但“龙飞船”搭载着这次优先考虑的“CRS-1”于10月10日成功完成了和国际空间站的对接。在国际空间站操作机械臂,进行“龙飞船”捕捉作业的是日本JAXA(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派出的宇航员星出彰彦。星出彰彦在这一年的7月15利用“联盟”号宇宙飞船进入了国际宇宙空间站,他是在国际空间站待的时间最长的日本宇航员,时间达125天。“龙飞船”在宇宙运行了18天后,在埃隆等人的翘首期盼中回到了地球。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计划在2013年进行6次火箭发射。埃隆和他的团队试图通过火箭的“量产”来降低成本,他们还考虑在2014年至少每月进行一次发射。这不仅仅出于美国宇航局的需求,也是基于欧洲、亚洲、南美各国的订单产生的想法。

不申请专利

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前,一般人都不了解火箭的价格。但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将“猎鹰1号”以及后来“猎鹰9号”的价格都开诚布公地发布在了网站上。当然,这样大胆的举动也只有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能做出来。顺便说一下,“猎鹰9号”的发射价格是5 400万美元,这十分便宜,还不到美国宇航局倾注心血制造的波音Delta4型火箭价格的1/6。

那么,埃隆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是以怎样的方式制造出价格如此便宜的火箭呢?

很多媒体将这个问题抛向了埃隆。对此,他的回答出人意料:“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并没有申请专利。”

为了保护高科技产品的领先地位,防止别的公司模仿的有力武器就是申请专利。每年都有很多个人和企业申请专利,技术先进的国家更是在数量上进行竞争。

既然知道专利对于高科技产业很重要,那么埃隆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为什么不申请专利呢?

至于理由,埃隆说:“即使申请专利,也会有人模仿,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话虽然人人心里都有数,但是埃隆就这样说了出来。

有人认为不申请专利,人们就不会知道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削减成本的方法,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

简化火箭设计

埃隆不希望单独生产每枚火箭,由此产生了“批量生产火箭”的创新想法。这个想法就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致力于研制低成本火箭的初衷。

让我们以汽车为例,要想降低汽车的制造成本,首先应该使汽车的设计标准化,并将其零部件共享,使用同样的生产设备进行生产,降低不良产品出现的概率。使产品系列化,尽可能提高生产效率。这样一来,制造零部件所花费的成本和制造汽车所花费的成本都会降低。同样,制造家电也采取了这种生产方式。然而,这种思路在以往的火箭开发上还从未运用过。

虽然这是一个很难执行的想法,但埃隆还是尽量简化了火箭的基本设计。例如,“猎鹰1号”和“猎鹰9号”使用了同一种燃料和氧化剂——煤油和液态氧,而且使用了同一种发动机——“灰背隼”。这样一来,不仅零部件可以共享,而且制造火箭所需的设备和加工程序也会减少。

我们可以将它们与联合发射联盟公司制造的“宇宙神-5”型运载火箭(AtlasV)相对比。

“宇宙神-5”型运载火箭使用了三种火箭发动机。第一级发动机由俄罗斯的著名火箭制造公司动力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体(NPO Energomash)制造,并且此公司与普惠发动机公司(Pratt & Whitney)合资建立的RD Amross合资公司也参与了生产。火箭推进剂由煤油和液态氧构成。

另外,它的辅助火箭由美国航空喷气公司(Aerojet)制造,其使用的是固体燃料,而非液体燃料。

第二级火箭使用的是普惠发动机公司制造的以液态氢和液态氧为燃料的RL-10火箭发动机。一枚火箭如果使用3台火箭发动机,那么毫无疑问它的性能是最好的,但同样,价格也会是最高的。“宇宙神-5”型火箭的开发成本大约是“猎鹰9号”火箭开发成本的6倍,而发射成本大约是“猎鹰9号”火箭的7倍。

精简组织

简化火箭的设计会大大简化制造火箭所需的人员规模。

执行过5次航天飞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肯尼思·鲍厄索克斯(Kenneth Bowersox)强调说:“火箭的安全性在于设计。”如果将火箭设计得很复杂,那么在制造时,它所需的零部件和工作日就会增多,最后就会影响火箭的安全性。而且,火箭设计倘若过于复杂,制造火箭的人员组织也会变得庞大。

拿航天飞机来说,它的轨道飞行器由波音公司和罗克韦尔公司(Rockwell)制造,外部燃料箱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固体火箭助推器由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Alliant Techsystems)制造,构造相当复杂。

鲍厄索克斯说:“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设计相当复杂,所以制造航天飞机需要庞大的组织结构。”而且驾驶过俄罗斯“联盟”号飞船的他明确地指出:“由于‘联盟’号的设计远比航天飞机简单,因此制造这艘飞船的人员规模也小了很多。”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通过简化猎鹰火箭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人员的管理成本。而且,在火箭发射方面,也开发了高度自动化的倒计时系统,人们只需观察发射的状况就可以了。通过按照“只有在必要时人才会插手”的思路设计火箭,就会尽可能地降低管理成本,这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火箭研发现场与其他的研发现场有很大区别。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指挥系统不同于美国宇航局,而是硅谷模式的进化版本。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尽可能把自己打造成了既简单又富有机动性的组织,并进行扁平化管理。一般的美国企业只要一有所发展,就会购置独立的办公楼,让员工都有独立的办公空间。这样一来,员工可以隔绝周围的混乱,在单独的空间内安静地工作,心情也会非常舒畅。

但是埃隆坚持认为,独立的空间只会妨碍员工之间的交流。所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并没有设置独立的办公室,而只用低矮的隔板将办公桌隔开,人事、会计和副总裁的办公空间也不例外。这里所有的工程师都在同一个空间内工作,从火箭的设计到测试,甚至到改良,这一系列流程都在同一个空间内进行。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一位高管称:“这才是伟大的革新。”特别是在开发新技术时,如果公司是直线型组织结构,很多事是无法及时解决的。如果新技术的开发很复杂,并且每个部门划分出明确的界限,就会被高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

有人把企业的组织比作定制服装。所谓定制服装,是指按照某人当时的体形制作服装。“制作一款适合你10年后体形的服装”这种事是不可能的。同理,组织也必须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市场状况采取不同的运行方式。

但通常,组织结构一旦形成,就很难随市场状况不断调整。本来企业的运作应该以市场为主导,组织结构随市场的动向变化,但如果企业组织结构占据主导地位而不与时俱进,那么企业就会落后于市场变化而最终破产。

在制造火箭的初期,必然需要美国宇航局那种庞大的组织,需要专家和防备意外事件发生的科学家。所以,一个能够预防意外的庞大组织必不可少。但时代在变化,技术也日新月异。所以,与美国宇航局在发射“阿波罗13号”时使用的控制发射用的电脑系统相比,现在的一台个人电脑会更胜一筹。

在走廊里进行的“快闪”

与组织规模庞大的美国宇航局不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属于硅谷模式,它的组织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所以组织内决策非常迅速。

研究员丹·拉斯基曾在美国宇航局研发了宇宙飞船的耐高温材料PICA(酚醛浸渍碳纤维烧蚀体)。为了给“龙飞船”开发新型耐高温材料,他于2008年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研发部门度过了半年多的时间。研发部门给他配了桌子和电话,就这样,他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技术人员一起为耐高温材料开发开始工作。

在研发部门的那段时间,令丹·拉斯基最为震惊的是公司的决策速度。虽然他在美国宇航局工作了20年,但在此之前,他在一个规模不大的宇宙航空公司工作。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工作后,他找回了昔日的感觉,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决策效率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有一天,埃隆将一群火箭研发人员召集起来开会。研发人员围绕制造新型耐高温材料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讨论正激烈时,埃隆突然问丹:“你是怎么想的?”丹立刻从专业的角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说明了他这样想的理由。埃隆听后随即表明了态度:“好的,就这么办!”说完这句话会议就结束了。

美国宇航局的决策速度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对一个提案要经过反复分析和讨论,而且要召开几次会议,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达成共识,得出结论。像这样的政府机构不可能速战速决。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做决策则是当机立断,参会人员不会在会议中围绕一个话题来回兜圈子,如果有那些时间,他们会去制造试验品,然后迅速进行实地检验。这种办事风格完全不同于“不办好所有的手续就不能进行下一步”的官僚作风。即使实地检验的结果达不到预期,公司成员也不会就此停止,他们会认为这次的失败为下次实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种想法促使他们鼓足勇气继续前行。

“龙飞船”使用的新型耐高温材料PICA-X就是在这样的决策机制下研发的。

PICA-X是基于美国宇航局研发的耐高温材料PICA研制的。宇宙飞船重返大气层时,会与空气剧烈摩擦(空气动力加热),导致船体温度骤然上升。而PICA-X这种耐高温材料自身可以吸收热量,从而保证飞船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PICA这种耐高温材料已成功应用于美国宇航局发射的“星尘”号宇宙飞船,并且应用效果很好。

在美国宇航局的帮助下成功研发出的PICA-X是至今宇宙飞船最好的耐高温材料,并且这种材料使宇宙飞船回收再利用成为可能。

埃隆胸有成竹地说:“这种耐高温材料能支持宇宙飞船从低轨道返回上千次。”甚至这种材料能够禁受住飞船从月球或火星重返大气层的高温。它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制造成本只有以往耐高温材料的1/10。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员工办事效率都非常高,通常是几个员工一起迅速地解决技术上层出不穷的问题。针对此这种方法,有的人半开玩笑地说:“出现新问题,员工就开始在走廊里‘快闪’。”

所谓“快闪”就是指被广泛召集的一群人,通过网络预先约定好在车站、街头等场所突然集合,一起跳舞或唱歌等即兴表演行为。表演完,这些人会若无其事地迅速消失。“快闪”这个词语在动画网站上非常流行,但这种快聚快散的方式就像一个新组织能够机敏地应对问题和变化。

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员工各有特点。其中,格温·肖特韦尔就是一位。格温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她从小就对机械感兴趣。现在,她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担任首席运营官。

格温出生于芝加哥的郊区,父亲是脑外科医生,母亲是位艺术家,她小时候经常帮助父亲修剪草坪。

读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她和母亲一起乘车,忽然她发现“发动机能产生动力”很神奇,就问母亲为什么,于是,母亲就给她买了一本关于发动机的书。读了这本书之后,格温便对发动机、传动装置和使汽车顺利转弯的差动装置产生了巨大兴趣。

活泼的格温在高中时曾被选为篮球队的代表,还担任过啦啦队队长。但母亲建议她成为一名工程师。然而,孩子并不一定会听母亲的话,格温也一样。而且她对工程师这个职业的很模糊。于是母亲带她参加了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创办的女性工程师协会(SWE)的集会。幸运的是,如母亲所期望的,格温在那里发现了自己的天赋。

格温在美国西北大学主修了机械工程学和应用数学,之后进入联邦政府投资的史密斯航天公司。在那里她主要研究热解析技术,并发表了几篇论文。但是在那里工作10年以后,她越发觉得自己想制造宇宙飞船,便辞掉了史密斯航天公司的工作,进入了进行火箭开发的Microcosm公司担任主管。Microcosm公司承接为空军制造火箭的工作,虽然规模较小,但格温认为她在这里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梦想。

2002年,格温与一位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工作的朋友共进午餐,而这顿午餐给了她人生的另一个转机——她得到了一个与埃隆·马斯克交谈的机会。通过这个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有缘人,从此她的职业生涯改变了方向。两周之后,格温成为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第七名成员。

格温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负责开拓业务,但她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商业教育,但她接受过OJT培训(在职培训),这成了她胜任这份工作的基础。

一方面,工程师对自己的产品追求完美;另一方面,销售员希望工程师尽快完成产品制造,不错过商机,抢先销售。格温认为她必须兼备这两种思维,并努力实践。可以说,她和埃隆一样,都是抱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卓越发展,与格温出类拔萃的执行力和在航空业积累的丰富经验息息相关,这是不争的事实。她曾给年轻的工程师一个建议:“如果你不再预测未来,如果你不想改进现在的科技,那你只会被淘汰。”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之所以没被“猎鹰1号”的一次次失败压倒,之所以没有停滞不前,或许就是因为这种想法渗透到公司的每位员工心中。

降低成本也是革命性的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以出人意料的低成本制造火箭并获得了成功,但是对于成功的秘诀,埃隆解释道:“我们并不是通过革命性的突破取得成功,而是通过孜孜不倦、脚踏实地的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果。”埃隆对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武器”夸耀似的强调说:“我们‘降低成本’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

很多企业认为降低成本制造产品的做法有失体面,他们往往满足于统统将任务交给外包公司。然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果,这与洛克希德公司等航空巨头将生产和经营外包给四五家公司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主生产不仅可以积极地引进新技术,还会创造额外的价值。

比如,在制造猎鹰火箭所使用的铝锂合金燃料槽的过程中,没有使用以往的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技术(TIG),而是采用了“摩擦搅拌焊接”这种新技术。所谓“摩擦搅拌焊接”主要应用于铝等非铁金属的焊接,通过焊头的高速旋转,使其与母材摩擦产生热量从而加热材料,使连接部位的材料温度升高软化,达到热塑状态后进行焊接的技术。这项技术由英国的焊接研究所(TWI)于1991年发明。这项技术也用在了不同的行业中,美国苹果公司于2012年推出的iMac电脑,为了实现将电脑的铝制外壳侧面呈现出超薄的5毫米,就使用了这项技术。

制造猎鹰火箭的燃料罐使用的铝锂合金是将金属元素锂添加到金属铝中制成的。锂的比重仅为0.53,而铝的比重为2.7,锂的比重只有轻金属铝的1/5,而且它比同体积的水还轻。锂添加到铝中后,合金的刚性提高,单位质量的强度比也增大了。也就是说,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降低燃料罐的质量。

在制造猎鹰火箭的燃料罐时采用摩擦搅拌焊接技术有很多好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项技术不用熔化母材即可焊接,由此可以防止燃料罐在焊接过程中变形,残次品也减少了。不仅如此,用以往的焊接技术进行焊接时,需要对母材进行前期处理,在焊接后,要用X射线检查焊接的状况,这相当麻烦。但摩擦搅拌焊接技术在焊接过程中,超音波会同时对成品进行测试,简单易行,所以大大降低制造成本。这项技术再次告诉人们,火箭再大,也是依靠微小的技术创新一步步完成的。

总之,喜欢说大话的人很难着眼于微小之处;相反,过于自卑而不敢做大事的人,往往目光不够长远。因此,如果一个经营者既能说出前人不敢说也没有想过的话,又能注意到细节,那么,他就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而埃隆·马斯克就是一个既敢于说出梦想“将人类送往火星”,又会脚踏实地、从小处着手的杰出创业家!

摆脱供应商,实现核心技术研发

汤姆·米勒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副总裁,他在航空界工作了近30年,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负责发动机开发的核心人物。他在火箭产业上既经历过成功,又承受过失败。

米勒在委托供应商为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发特殊的发动机气门时遇到了一件事。当时,研发部门非常着急,但接到委托的供应商却说了一句“研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成本也需要几十万美元”。米勒恳求他们在入夏之前务必完成,价格也希望更便宜些。听到这话,供应商丢下一句:“祝你们好运”就甩手走了。

既然不能指望供应商,就只有自己放手一搏了。最后,米勒带领优秀的部下在入夏之前完成了这种特殊气门的研制,并获得了公司的认可。

这时,之前杳无音信的供应商突然打来电话自以为是地问:“我们可以给你们开发那种气门。你们还有什么要嘱咐的吗?”已经对他们感到失望的米勒拒绝道:“不用了,我们已经搞定了!”听到米勒的回答,对方感到莫名其妙。接着,米勒又说:“我们的技术人员已经研发出来了,并且已经取得了必要的认可。所以不用了!”听了米勒直白的回复后,供应商挂了电话。

这件事并非例外,接到制造火箭零部件任务的供应商一般会声称研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费。但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摆脱了不思进取的供应商,以自己的速度和做法推动了火箭的研发。

亚马逊网创始人进军太空

除了埃隆·马斯克,向往宇宙的普通人也不少。如同埃隆在互联网领域成功后想探索宇宙,杰夫·贝佐斯在互联网上获得成功后也将视线延伸到了宇宙。贝佐斯于1964年出生在美国,创办亚马逊网站后一举成名。

2000年,贝佐斯创立了一家名为蓝色起源(Blue Origin)的航空公司,比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立早了两年。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埃隆的目标是探索火星,而贝佐斯是致力于发展商用的亚轨道飞行服务。贝佐斯主要想为人们提供一种能够让他们体验失重状态的服务。亚轨道飞行是指发射载人火箭到太空后,火箭离开地球表面的大气层,进入太空的边缘,在距离地面100多公里时,火箭自由降落,在降落的几分钟内,人可以体验失重的感觉。但很遗憾,这个项目现在还没成功。

杰夫·贝佐斯称,他想让更多的人以较低的费用体验太空飞行。杰夫·贝佐斯的下一个目标是在美国宇航局的帮助下研发轨道太空飞船。而研发轨道太空飞船面临的困难与建立亚马逊网站的困难完全不同,对于贝佐斯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另外,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企业家、冒险家理查德·布兰森也是对宇宙充满好奇的人之一。布兰森于1950年出生于英国,创立了维珍唱片公司和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他也是一个传奇人物。2004年,他为了参与太空旅行事业而创建了维珍银河公司。他这样做的目的和贝佐斯一样,也是想抢占亚轨道飞行的市场,计划向500名体验者每人收取20万美元的路费,将他们送往太空。如今,被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赐予“爵士”称号的布兰森,还一直保留着让人们乘太空飞船环绕地球飞行的计划。

2013年4月,布兰森等人研发的宇宙飞船“太空船2号”(Spaceship Two)首次在美国西部上空进行了发动机点火试飞。被航空飞机搭载的“太空船2号”在上升约14公里后,与母机(航天飞机)分离,随后“太空船2号”的发动机开启16秒后开始喷射,并成功突破了音障,加速到音速的1.2倍之后,开始滑翔降落。布兰森计划今后将飞船的飞行高度再次提升,并使其下降高度设置在100公里。

布兰森是不间断环球飞行的第一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乘热气球成功横渡大西洋、太平洋的冒险家。

制造能够回收利用的火箭

说出自己的目标并不是件难事,或许还非常简单。就像有些公司往往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为了使股价上升,先说一些豪言壮语。

但这种公司的领导者一旦开始行动就会想:“这看起来好像不可能完成啊”,随之懈怠下来,在中途就降低了目标。他们这样做或者是明哲保身,或者是不想让自己的形象印上失败的烙印,畏难和惰性表现得一览无余。但是,领导随意降低目标这种不认真的心态会使员工也没有干劲。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作为风险企业之所以能够完成看似不可思议的目标,就是因为埃隆对火箭开发那种坚定的态度。

埃隆曾经公布要花费以往制造火箭所需成本的1/10制造一枚火箭,不仅如此,他还大胆宣称要制造出可回收利用的火箭,一改人们对一次性火箭“用完就成废品”的固有观念。

第一级火箭的开发成本就占据了火箭总成本的3/4。所以,只要能够回收利用第一级,成本就会大幅削减。道理虽然简单,但实际设计起来却极其困难。在一个慎重的创业者看来,初创的风险企业首先应该将成功发射1号火箭作为公司的初级目标,发射成功后再致力于降低成本,挑战火箭的回收再利用。

但埃隆没有这样做。他最初就以“制造出可回收利用的火箭”为目标,并以此激励技术人员。“猎鹰1号”的发射失败了三次,但即便如此,埃隆也没有放弃“回收利用火箭”的目标。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一位高管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埃隆舍弃第一级火箭回收再利用的想法,或许‘猎鹰1号’早在两年前就到达预定轨道了。”

另外,以“灰背隼”发动机的质量标准来看,如果不回收再利用,简直是一种浪费。一位高管透露了技术人员在工作现场的苦战情形,他说道:“工程师们因为不知道通往目标的最短路线,因此备受挫折。”即使在那种状况下,埃隆也丝毫没有动摇火箭回收再利用的目标。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用“摩擦搅拌焊接技术”制造的燃料罐和划时代的耐高温材料PICA-X都是着眼于火箭的回收再利用。

埃隆的妻子贾斯汀对追梦的丈夫曾做出过这样的评价:“他不仅是一个追梦人,还是一个为梦想而疯狂的、异乎寻常的野心家。”

持续保持目标高远

异乎寻常的野心家埃隆对工程师们的要求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他要求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埃隆的团队为了实现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目标非常辛苦,但是他们却没有辜负埃隆的期望。或许是因为埃隆的人格魅力激起了他们“挑战不可能”的精神。

汤姆·米勒初次见埃隆时,埃隆开门见山地问他:“你觉得发动机可以降低多少成本呢?”米勒说出了他认为的最大数:“大概能降低到以往研发成本的1/3吧!”

但是埃隆说:“我们必须降低到以往成本的1/10。”米勒听后大吃一惊。

埃隆不喜欢哗众取宠,也不喜欢驾驭他人,更不喜欢装模作样、滔滔不绝。恰恰相反,他是个腼腆的人,他说的话都是有根据的。虽然米勒听埃隆说要将火箭开发成本降低到原来的1/10时觉得他简直疯了,但最后他还是成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一员。

现在,埃隆等人已经开始了称为“蚱蜢(Grasshopper)项目”的火箭回收再利用的测试。“蚱蜢”火箭是验证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开发的火箭能否回收再利用的实验火箭,其高约32米,推力为55千牛。由于它是基于“猎鹰9号”研发的,所以它沿用了“猎鹰9号”的第一级,并同样装有4条钢制起落腿,能够垂直起飞、垂直降落。

埃隆计划让飞到地球轨道的第一级火箭完成任务后改变方向,再次启动发动机返回,然后垂直着陆在发射地。大概所有人对他这种设想都会说:“不会吧!这种画面只在电影里看过。”但是,当人们访问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网站,看到视频里火箭的发射状况后,都感到很震惊。

巨大的火箭发射到距地面几百米的高空,像直升机一样在空中停止几秒,随后保持这样的状态开始缓缓下降,着陆在发射地。这个情景简直令人难以置信。2013年6月14日,“蚱蜢”火箭成功蹿升到325米的高度,并垂直着陆。同年8月,“蚱蜢”火箭完成了100米横向飞行测试,并按原路线返回发射地点,安全着陆。

毫无疑问,今后的火箭研发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数百公里的高度和100米的高度相差上万倍。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将怎样克服这个难题?要获得最好的技术,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但肯定的是,他们还需要挑战巨大的困难。但我想,不屈不挠的企业家埃隆一定会持续接受挑战,最终实现他的梦想。

埃隆淡定地说:“我要制造出像飞机一样一天能发射多次的火箭,这样就不用再每次花费上百万美元的巨款制造火箭了。”将火箭的制造费用降为现在的10%,这就是埃隆·马斯克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