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袁隆平:中国神农的世界传奇 > 善念,萤火虫的故事 >

善念,萤火虫的故事

古有孟母择邻,岳母刺字。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袁父曾经为宋哲元部的大刀队提供了五百把大刀,在当时那个形势不明、侵略者气焰正盛的时代,为军队献出抗战的武器,得需要颇大的勇气。

一个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往往是在这张白纸上书写第一笔的人。袁家父母究竟赋予了小隆平什么可贵的品行?他们在小隆平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善念的种子。一滴水可以折射一个世界,一点萤火就可以照亮人的一生,而善念必然会长成参天大树……

袁氏祖籍江西省德安县青竹畈。该村位于钟灵毓秀的庐山脚下,盛产迎风斗雪、傲然挺立的翠竹。

袁兴烈自幼便伴随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翠竹成长,正是号称“四君子”之一的翠竹,赋予了他正直、执着的坚韧性格。

1931年“9·18”事变后,日军完全控制了东北。1933年2月,日军开始侵犯热河省(今分属河北、辽宁、内蒙古),该省省主席汤玉麟不战而逃。3月初,日军已占领热河全境,并直逼长城一线。

何应钦在1933年3月接替张学良的职务,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他把东北军缩编成四个军,又请南京政府增调一部分西北军赶过来驰援。宋哲元的第29军首先接到调令,他们驻防的地方是北平以东,长城喜峰口、罗文峪和马兰峪,他们要在这里抵御日军的进攻。

袁兴烈在平汉铁路局工作,他借助工作的便利,积极为抗日的29军调配物资和弹药。当得知29军的大刀队缺少大刀后,他积极联系十几家自己熟悉的商户,这些商户的老板听说袁兴烈要筹钱买铁,打制大刀,支援抗日,纷纷慷慨解囊。袁兴烈用这笔钱很快买来了五千斤的好铁,然后找到北平地区最好的锻刀匠人,立炉生火,铁锤挥动,五百把锋利的大刀被打造出来。这些大刀随后被送到了喜峰口抗日的最前线。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当时的小隆平才四岁,他对于家国沦陷、全民抗日这些话题,只停留在半知半解的状态,可是在他的脑海中,却有一个判别是非的标准,那就是父亲反对的就是错的,父亲积极做的就是对的。袁兴烈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他还以身作则地成了小隆平的表率,袁父的所作所为,已经在小隆平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打上了爱国的烙印……

袁兴烈这天拿着一张《北平日报》,满脸喜色地回到家里。喜峰口一战终于胜利了,报纸上刊登的都是29军大刀队歼敌三千人的好消息。29军大刀队的英雄事迹已经传遍了祖国各地,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这里面就有袁兴烈捐献的五百把大刀的功劳。

为了犒劳袁父,华静当晚特意多做了两道菜,一道是干煸马兰头,一道是红烧草鱼。

小隆平也被父母兴奋的神情感染了,他一边吃鱼夹菜,一边跟着父母,小声地哼唱《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歌曲——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二十九军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

看准那敌人,

把它消灭!

把它消灭!

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杀!

这首最著名的抗日歌曲,不管什么时候唱起来,都能令人热血沸腾,浑身上下激荡起挽民族于危难、救家国于水火的壮志豪情。

小隆平听父母谈论着锋利的大刀砍向鬼子脑袋的情节,他的心里,也是充满着莫名的激动和喜悦。他的灵魂深处,也被积极抗日的父母种上了一棵爱国的种子,这棵种子在小隆平的心田中生根发芽,逐渐成长,最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这棵大树后来真的成为栋梁之才,成为支撑共和国之基的筋骨框架,成为通向中国梦的一架坚实云梯。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越过长城,开始对北平发起了进攻。为了躲避战火,袁兴烈领着一家人坐车离开了北平,首先来到了天津,接着又离开津门,辗转回到了江西的赣州、德安一带生活。

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袁父一个人的肩膀上。而教育家里几个孩子的责任,就落在了清瘦温娴的华静身上。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读罢杜牧的《七绝》,眼前不时地会浮现出云一样轻、水一样柔的扬州女子。面对战乱、饥饿和困难的威胁,华静这位扬州女子,并没有被眼前暂时的困难吓倒,她心底的那种坚韧不屈、不向困难低头的中国女性共有的伟大品格,却真正地显现了出来。

华静不仅包揽了洗衣做饭的全部家务,而且担当了包括袁隆平在内的四个孩子的启蒙老师。

华静曾经在扬州教会学校读书,她不仅能讲一口娴熟流利的英文,而且通读过尼采的哲学著作。

纵论东西方教育,恐怕洋洋洒洒地要写几万字、几十万字才能说得明白,但简单而言,中国的教育可以概括为“授人以鱼”,而西方的创新教育关键在于“授人以渔”。

但不管用哪种教育方法,都需要由浅入深,因材施教。在德安的时候,华静并没有现成的语文教材,她只能拿一本尼采的哲学巨著——《悲剧的诞生》当小隆平的启蒙教材。高深的尼采哲学,有时候小隆平听不懂,华静就给他讲故事,让他明白道理。

母亲的教育对袁隆平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袁隆平在领着助手研制杂交稻的时候,经常有一句挂在嘴边上的话——失败了不气馁,找到原因从头再来就是了。这里面充满了尼采哲学辩证思想的光辉。

小隆平住在德安一带的时候,每逢夏日夜晚,母亲就领着他们兄弟在庭院中乘凉。小隆平喜欢一边唱着“小小萤火虫,飞到西,飞到东,这边亮,那边亮,好像许多小灯笼……”一边捕捉萤火虫,把一只只尾巴上闪光的萤火虫放在火柴盒里,这一个个火柴盒,在孩子们的眼里,就是神仙手中闪闪发光的魔法盒。

华静看着玩得不亦乐乎的小隆平,就给他们讲了一个关于萤火虫的故事。

五代时期,年轻的赵匡胤闯祸离京,半路救下少女京娘,他不远千里护送京娘安全回家。可是不久,京娘不幸死于战乱,后来赵匡胤领兵出征,不慎在夜战中迷失了道路,正在他着急的时候,忽见树丛林草之上,一只萤火虫在他面前徘徊飞舞……这只萤火虫,就是京娘的魂魄所化,赵匡胤在萤火虫的指引下,最后脱险离开了树林……

对于这样有情有义的萤火虫,小隆平自然不忍伤害,他本想将火柴盒中的萤火虫放飞,可是打开火柴盒一看,却发现装在里面的萤火虫,已经奄奄一息了。

小隆平找到华静,不解地问:“妈妈,萤火虫怎么不能飞了?”

华静将萤火虫放在了桌子上,说:“这只萤火虫已经快被饿死了!”

袁隆平从院内的花草上接来露水,滴到了萤火虫的身上,他又从饭碗中找来煮熟的米粒,放到了萤火虫的口边,可是萤火虫根本不能进食,最后还是死去了。

袁父为了家庭,吃苦耐劳,不惜起早贪晚地工作,在那个战争年代,不管物资多么匮乏,物价涨到了多么惊人的程度,落实到袁家的饭碗里,小隆平都没有挨过饿。可是这只被他当成玩物的萤火虫因饥饿而死去的事实,终于让他知道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敌人,那就是——饥饿。

袁隆平心中充满了悲伤,他将那只可怜的萤火虫的尸体,装在火柴盒里,然后埋到了院子里的花草之中。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萤火虫是一种思绪;“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在李商隐的《隋宫》中,萤火虫又变成了一种讽刺。可是在小隆平的心中,他无意杀死萤火虫的悲痛,又变成了一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虽然这颗理想的种子,刚刚在小隆平的心中萌芽,但谁又会想到,几十年后,他真的做到了!

袁隆平以后真的再也没有去抓萤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