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一瓢纽约 > 台北城市学 >

台北城市学

  ——以纽约为例

  刚刚看完韩良露、李清志和杨泽三人题为“话说台北”的对谈,允许我以事后发言的方式参与对话。

  韩良露说,“世界最丰富的城市,都有最丰富的城市学,比如纽约、伦敦、巴黎……”没错,本应如此。

  我想绝大部分的人都承认纽约大都会是一个丰富的城市,但是有多少人可以想象此一丰富的城市有多丰富的城市学?

  先不提究竟有多少关于这座城市的论著,光是有关这些论著分门别类的文献书目,就令人震惊,足有成百上千部。不信的话,你可以上网去查。可以这么说,纽约城市学长年累积下来的书籍,我从参考书上得知,至少有上万种。而且尽管不断有书绝版或消失,但是平均每年仍有上百种问世。

  此一情况至少反映了一个基本现实,就是有这么多著作,起码表示有这么多人在写。这是百家齐鸣的成果。丰富的城市之所以出现了丰富的城市学,主要是因为其民间社会有一个丰富的作者群。而且此一群体不但关心自己的城市,还根据各自的兴趣能力专长,在一个自由创作的环境中费心费力动笔书写,一而十,十而百……久而久之,丰富的城市才可能出现丰富的城市学。

  百川入海,我人在纽约,也在向此一汪洋注入我的一滴水(而以中文写作,或应称之为我的一滴“汉水”)。

  不错,有关纽约的著作成千上万,但是一般读者既不会去研究什么区域规划法之类的专题论著,也多半不会去照顾诸如纽约一日游之类的观光指南。然而,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却是纽约最丰富的城市学。它不但包括杨泽说的“古典今典”,韩之“公台北,私台北”,李清志的“空间文化”,还包括几乎其他一切。

  看你的口味咸淡,你可以去研读关于纽约的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文化、贸易,以至黑奴、移民等等这些严肃题目,也可以翻阅有关纽约的影视音乐、歌舞戏剧、吃喝玩乐等等主流和次文化。至于个别的大小专题,无论是桥梁隧道、河流岛屿、地质地理、环境生态、都市规划、基础设施、工程建筑、河运海运、历史区域、街名地名、古今地图等等,则每个大小专题都至少有两三本,及至几十本著作。

  如果你只需要查阅年月日,又有各种大小事件的年表,且附有说明。如果你想欣赏纽约的景观,那有数不清的名家专业摄影集。如果你有兴趣阅读以纽约人事地为背景或主题的创作,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影视,那你或需参考有关书目。如果你只想对某个人物事件有一概括了解,你随时可以参考那部一千三百多页的“纽约市百科全书”。

  让我在此以一本书为例,来说明有关纽约的著作,可以精细到什么程度。我手边这部1990年出版的“百老汇上”(ON BROADWAY),是在介绍我住了近三十年的百老汇大道,它不但图文并茂,大开本,更以三百多页的篇幅逐一描述沿路两侧每一幢房楼,由南端到北端,直穿整个曼哈顿岛。重要的建筑,不但列有落成之年,建筑师姓名,建筑特色,甚至于简短的沿革。我家那幢百年大楼也就这样载入青史(“原百老汇纺织大楼,现称‘蓄水池大厦’,1907年建成,建筑师弗·布朗,十二层……上有巨型女神像,大理石柱,性格强而有力……”)。

  城市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当一座城市不论为了什么原因而丧失了某段历史,几乎像是一个人失去了童年或青年时代的记忆;而丧失了某段历史的城,或失去了某段记忆的人,好比一棵大树被斩断了某段主要的根。

  书写纽约的作者显然大都有此认识,其大部分著作也都因而有一个或深或浅的历史叙述,交待一下所谈主题的来龙去脉,因而读者不但有了横的了解,也有了纵的认识。而又因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它必然会演变,或萧条,或成长,那每一代作者就永远不缺乏新的题材,新的角度观点去书写。因而纽约没有,也多半不会断根。

  至于台北城市学,因我人在纽约,只能遥远地祝福,并愿与任何有此心,且有此能力,并肯动笔书写台北的作者共勉之。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