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互联网+:从IT到DT > 第2节 互联网+物流:日新月异的现实 >

第2节 互联网+物流:日新月异的现实

电子商务带动了物流快递业的腾飞

1.新的商业模式呼唤新的物流体系

电商物流的发展本质上是流通体系对新商业模式的自然适应。在传统商业模式中,商品从制造厂到批发商,再到零售商,最后到消费者,物流上是一个层层转运的过程,信息流各环节是封闭的,简单来说,即使是零售商也不需要知道消费者是谁,在哪里,你只需要收钱交货就行了,附近的消费者自己会来。当互联网打通了信息链之后,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下,物流问题出现了,与传统零售业不同,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交易双方在地理位置上可能相隔千里,如何完成商品的实物传递成了重大问题,例如,一个北京的消费者想购买一件广东卖家的商品,则商品必须要跨过2000公里的距离到达买家手中,这个问题在传统零售环境下是不存在的。

2.电商物流并非完全是空中楼阁

幸运的是,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之前,快递网络就已经有了,电子商务可以基于现有的快递网络解决物流问题,尽管它还很不完善。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淘宝成立于2003年,支付宝成立于2004年,而中国第一家民营快递企业“快客达”(估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成立于1993年,国内龙头快递企业顺丰速运也成立于1993年,除申通外,国内通达系快递企业大多成立于2000年前后,退一万步讲,即使没有民营快递,还有国内邮政系统可以依赖,因此,电子商务的发展至少在物流上不是空手起家,而是有基础的。因此在早期,物流问题并不像支付问题那么致命,因为它是可以由社会解决的,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之后,物流服务与电商和消费者的预期相差较大,物流发展跟不上电商需求这类问题才开始逐渐暴露出来。

3.物流快递业务六成来自于电商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物流快递业的爆发式增长,从2006年到201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以平均37%[1]的速度增长,近几年的增长速度更高,从2011年开始,快递业务量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增长,2013年达到62.8%[2]。这其中,电子商务贡献了大部分业务量,带动作用明显,国家邮政局副局长刘君表示,在快递总量中,电子商务件占比超过六成。据了解,通达系快递电子商务件占比更高,达70%以上[3]。国内龙头快递企业顺丰速运原来以传统件为主,2013年也开始向电子商务物流转型,据业内人士透露,顺丰电商件量占比已从原来的不足8%,提高到现在的约两三成。2014年,我国快递业务总量达近140亿件[4],从国内件总量来看,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快递业第一大国。电子商务作为第一货源带动了快递业的飞速发展,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2005年,国家邮政局第一次统计快递服务,当年快递业从业人员有16.63万人,10年后,快递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120万人,增长了近10倍。

快递业务量

快递区域业务量(2014)

资料来源:国家邮政局

互联网对物流信息化的推动

1.国际巨头在前互联网时代的物流信息化发展

电商物流是一个综合系统,包括揽收、配送、仓储、运输、分拣等多个环节,在系统协同化运作的过程中,信息同步是最为重要的。早在30年前,联邦快递的创始人施伟德就意识到包裹的递送信息与包裹递送服务本身同样重要。

1980年,联邦快递建立了自己的专用无线电台网络——数字辅助派件系统(DADS),这个网络覆盖了整个北美,使联邦快递成为全球第一个拥有范围覆盖整个国家的数据网络的货运公司。联邦快递的递送员使用一种类似个人掌上数据助理的设备,扫描一下包裹上的条形码,就能获取包裹的数据信息。包裹信息通过广域网(WAN)传送到客户服务与管理操作系统(FedEx COSMOS),即联邦快递包裹追踪系统,保证了公司和客户双方都可以得到包裹的有关信息。

2004年7月,联邦快递全面启动了基于通信无线分组业务(GPRS)技术的全球性服务升级计划,推出“掌上宝”无线掌上快件信息处理系统,用于追踪包裹的递送状态。“掌上宝”集成了安全控制和将信息上传、下载至联邦快递信息库等多项功能,信息中心能够实时监控每一个快件的处理过程[5]。

2.国内物流信息化发展与IT时代同步

国内物流信息化起步较晚,顺丰速运于2005年开发了SPS系统,2006~2009年连续开发了2代和3代HHT(手持移动终端),主要用于物流信息上传,采集工号、单号、电话信息、电子签名、重量、产品等物流信息。目前5代HHT已经投入使用,除采集、上传物流信息外,还支持机打发票、POS支付等功能。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快递与电子商务在信息共享上协同发展成为必然,物流快递与电商平台进行了系统对接,消费者可以直接在电商平台上查询自己的商品物流信息。国内物流快递企业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这样,即使是传统件消费者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到自己的包裹信息和动态。

顺丰速运HHT的发展

3.移动互联网时代与物流信息DT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物流信息化发生了更多颠覆性的变化。首先,智能手机出现了替代HHT终端的趋势,目前快递员年轻化趋势明显,95%以上拥有并能熟练操作智能手机,针对这一特点,2014年,百世汇通自助开发了一套业务员手机APP,使手机具备扫描、信息入库、查找网点信息、发布信息等功能,打通了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与手机末端的信息通路,改变了HHT单向上传物流信息的模式,实现了信息互动,同时也节省了物流成本。与此同时,各家物流快递企业大部分都开发了自己的业务APP,消费者在任何地点都可以选择发件,除电话语音和官网外,顺丰速运还增加了微信、易信、手机官网触屏等新型下单、查单渠道。

互联网对物流的影响与创新

1.电子商务促进传统物流运输转型升级

相比其他电商服务业,物流的工业经济特征更加明显,但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以往最传统的物流业态也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显露出明显的信息经济色彩。其中最明显的是铁路,铁路是工业经济的典型代表,也是大宗货物运输的主要工具,在所运输的品类中,煤炭占了70%以上。然而,随着铁路货运量的持续下滑,以及铁路货运改革的不断深入,铁路市场化的步伐逐渐加大。国内第一个列车运输电商包裹的案例出现在高铁上,2012年,武广高铁快递点对点运输线路深圳到长沙段开始试运行,广铁集团陆续与EMS、联邦快递、顺丰速运等公司签订协议,物流快递企业以包舱的方式与广铁合作,使用高铁动检车(每日凌晨用于检测线路的试验车)载货,成本明显低于航空运输。货运高铁在国际上并非没有先例,1984年,法国邮政曾与法铁合作,购买了两列TVG高铁客车,将座位拆除并做改装后,在巴黎到里昂的425km的高速铁路上开行TGV邮政专列,运输快递包裹,最高运行速度达270km/h[6]。

高铁运输电商快件确属我国独特的物流模式创新,互联网正以前所未见的形式推动传统物流业转型。2014年,铁路与电子商务的融合进一步发展,首次推出了“电商专列”。2014年8月满载电商快件的京广、京沪“电商专列”开启首趟旅程,标志着中国铁路公司为快递行业量身定做的首批三对六列“电商专列”全部投入运营。新开通的快递专列分别为固安(河北廊坊)至石龙(广东东莞)、黄村(北京)至闵行,列车时速120km,比普通货运列车快40~60km,快递班列采用每日双向对开模式。新开的两趟快递专列分别由申通快递和顺丰速运包揽。其中,京沪快递专列由16节车厢构成,每节可载万余单快递,顺丰速运占15节,京东商城占1节。申通除了包揽京广专列之外,还同步开通北京铁路直达珠三角的“京珠急件”服务[7]。

2.电商物流别出心裁的大胆创新

除了推动传统物流业转型之外,电子商务和电商物流企业也基于未来商业模式主动创新,研发新型运输工具。2013年,亚马逊、UPS、DHL、谷歌、顺丰速运等企业相继公布了自己的无人机研究计划,这些无人机普遍带有多个螺旋桨,下设托盘载货,飞行高度100米左右,可以做到在一定风速下起降。当时,谷歌无人机Project Wing团队用狗粮为运输实验对象并获得了成功,不过,无论是美国还是国内,对无人机的商业应用都没有放开,其中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对无人机商业飞行一直采取严格管控。但是,发达国家对无人机的管制政策正在开始放宽,2015年2月,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公布了一项新规提案,提案指出,房产经纪人、电视制作人、农场主、桥梁勘探员和电力检修员等可以定期使用无人机从事工作,同时,包括道达尔安全美国公司(Total Safety U.S.Inc.)在内的5家企业获得了无人机商业应用批准。2014年下半年,DHL无人机投入试运行,将药品配送至德国北部小岛Juist上,这是德国邮政和德国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其在北海上空划出一个特定空域,专供快递无人飞机飞行。我国的顺丰速运也在广东东莞松山湖进行无人机试点,目前无人机仅用于内部点到点运输。未来,无人机进行实地配送有望成为现实。

跨境电商物流:狂热电商的最短板

1.国际贸易流通体系远未适应跨境电商

电子商务对商业模式的改变不仅仅体现在国内贸易上,跨境贸易也是如此。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增长迅速,火热程度自不必说,简言之,因为互联网,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扁平。从物流角度上来看,跨境电商是国内电子商务的低级版本。如前文所述,国内快递业出现在电子商务发展之前,因此电子商务物流并非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而跨境物流模式更加复杂,国际商贸流通体系并没有像国内物流网络那样快速地适应电子商务,大部分跨境物流只能依靠邮政业务体系。

跨境物流涉及通关、检验检疫等多个环节,主要困难在法理上而不在地理上,差不多的地理距离,电商物流到广西和越南是完全不同的。现代国际贸易物流规则仍建立在传统货物贸易理念基础上,而跨境电商物流已经与传统物流完全不同,今天跨境电商在物流上的诸多困难,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2.跨境出口的产品结构决定了物流模式

在出口方面,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业务中70%的包裹都是通过邮政系统投递的,其中,中国邮政占据了50%左右的份额,新加坡邮政等也是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卖家常用的物流方式。这是由当前跨境电子商务出口的主要产品结构决定的[8]。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中,食品、纺织服装、电子产品占主导地位,这些产品除了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属性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客单价低,单次货量小。商品价值与物流费用有一个配比,一旦超过临界值,消费者便不会购买,例如,很少有人会为了一件价值50美元的婚纱支付60美元的物流费。

邮政的时效是较低的,以中国邮政小包为例,送至亚洲邻国需5~10天,至欧美主要国家需7~15天,至其他国家和地区需15~30天[9]。

一些大型跨境电商也在采用海外仓封闭运营的模式,即电商在境外目标市场建立或分租仓库,根据销售预估提前将批量货物通过海运等低价运输方式运输到境外仓库,收到订单后由境外合作伙伴配货、送货至买家。目前我国跨境电商在成熟市场中的北美、欧洲等地有较多海外仓,如大龙网FBDD与XRU(俄速递)在俄罗斯联建海外仓;广州的出口易也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西班牙等地自建仓储中心[10]。这一切颠覆了商家与物流的关系,从以往商家被动等待物流转变为商家主动掌控物流供应链。

3.跨境进口保税模式热度高过直邮和集货

在进口方面,与出口模式热度相似,但内容不同。首先,进口电商规模比出口大,目前我国进口电商规模是出口电商的三倍多[11]。其次,与出口不同,国内买家热衷境外网购的商品有护肤美妆、母婴用品、保健品等,商品价值相对较高。简而言之,境外跨境电商买家与国内跨境电商买家不是一类群体,国内跨境电商消费群体多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群。

在进口形式上,包括境外采购与跨境运输两个环节。在采购环节中,电商可以通过获得品牌商授权,提供平台与海外供应商合作,派人在境外市场采购等方式完成。在跨境运输配送上,目前有直邮、集货、保税三种模式。直邮模式一般是选择国际快递,由于跨境电商进口与出口的消费群体不同,产品结构不同,因此进口消费者对物流费用的敏感度相对较低。资料显示每年有8亿罐奶粉和10亿元奢侈品通过UPS和DHL等国际快递直邮(或通过转运公司)进入国内[12]。境外集货模式是跨境电商在境外建仓,按客户订单量集货,再通过国际快递、境内物流公司或航空公司等配送给国内客户。集货分摊了每个包裹的成本,因此是很便宜的一种物流形式,但等待订单耗时很长,时效性较差,目前跨境进口采用集货模式的并不多。

三种跨境运输配送模式

相对而言,保税模式是最受国内消费者欢迎的一种,是电商通过数据预测提前备货到境内保税仓储中,待客户下单后,直接由保税仓拣货、配货,由境内物流快递公司配送到消费者手中。目前我国已在上海、杭州、宁波、郑州、广州、重庆6个城市试行“保税进口模式”,商品在消费者未下单前已经抵达保税区,从法理上讲不算入境,但从地理位置上已经和国内物流没有区别。2014年“双十一”期间,家住杭州江干区的买家陈先生在00:00付款成功购买了某荷兰进口奶粉,物流显示0:50仓库打包完成,01:15下发海关查验线,2:05完成签收,从下单到收货仅用了2小时。截至2014年11月11日12点,天猫国际共成交订单170万单,货值3.2亿元,其中,跨境贸易产业园成交订单40万单,货值近1亿元,成交的跨境商品主要为来自荷兰、德国的奶粉[13]。

4.基于库存前置和新的国际贸易规则的72小时全球必达

地球的周长是4万公里,从东半球到西半球,即使航空直飞也至少需要12~15小时,还不包括支线运输、中转分拣、两次通关的时间。理论上全球72小时到货可以做到,以美国为例,联邦快递优先服务1~2天内可以到货,顺丰速运是3~6天。航空资源是稀缺的,对中国尤为如此,目前国内所有的全货机只有100多架,其运量与电商货量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要做到电商件72小时全球必达,唯有依靠库存前置的模式,即在全球布局电商仓储。只有当数据跑赢订单的时候,才能有效缩短消费者从下单到收货的时间。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国际贸易完美订单达成率的问题,对数据应用和预测有极高的要求,库存前置所带来的持有成本需要与消费者体验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对接到海关总署56号文,再到国务院对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一个接一个的国家政策正在切实解决跨境电子商务面临的现实问题。从宏观上来说,旧有的国际贸易规则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国际贸易并不适应,但规则在努力跟上,这是一个市场拽着政策跑的时代,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体系或将重塑,时代呼唤着eWTO。

[1] 由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推算。

[2] 根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2013年邮政业运行情况得知。

[3] 参见《经济参考报》2014年11月10日刊登的文章“民营快递:价格战已经‘杀红眼’”。

[4] 根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2014年邮政业运行情况得知。

[5] “联邦快递的货物追踪系统”,发表于《物流技术与应用》,2005年9月。

[6] “法国高速铁路货运模式研究”,谭克虎、张超发表于《中国铁路》,2014年3月。

[7] “电商专列相继开行铁路加入物流竞争”,2014年8月报道于《通信信息报》。

[8] “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路径”,李向阳发表于《中国流通经济》,2014年第10期。

[9] “破解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难的新思路—第四方物流”,赵广华发表于《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9月。

[10] “破解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难的新思路—第四方物流”,赵广华发表于《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9月。

[11] “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分析”,张志桥、蒋丽君发表于《价值工程》,2014年12月。

[12] “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分析”,张志桥、蒋丽君发表于《价值工程》,2014年12月。

[13] “跨境电商火热背后需冷静”,朱菲娜发表于《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11月。